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館是在南水北調“河南移民第一村”——魚關村舊址上建起的以南水北調移民精神發掘傳承、移民精神教育培訓、移民文藝作品創作、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實踐為主,丹江山水文化、楚國民俗文化、當地紅色革命文化創新為輔的文化傳承創新園區,現有魚關村移民紀念亭(碑)、移民廣場、移民紀念林、移民豐碑、南陽市移民教育基地及中國報告文學南陽創作研究基地、中共淅川第一支部紀念館等人文景觀。
□劉先琴
2021年5月13日,這一天成了淅川人的“大日子”,這天,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踏上了這方與跨世紀工程南水北調息息相關的土地。
鄒莊、渠首、煙波浩渺中的馬蹬、宋崗、九重……這些被瞬間插上新聞翅膀的地名,在我們看來,是一份充滿自豪的鄉愁,于是,有了這趟文友相約再訪故里的淅川之行。
還是那個村,移民新居的堂屋里、廚房內,小燕筑巢的屋檐下,從此有了撫慰人心的故事;還是那片土地,改種果林的枝頭上,從此會掛滿世代的希望;還是那一泓碧水,被淹沒的鄉愁,從此化作陽光下閃亮的榮光與輝煌……
“咱們住魚關吧?”“好!”
留戀的地方時間總是過得飛快,晚霞里,大家不約而同看好了這個地方,是的,一天奔波裝滿的感慨,在這里才能安放訴說。
魚關,是2009年開始南水北調大移民時,第一個搬遷的試點村。如今被以另外一種形式整體保留了下來——
踏上這方三面環水的坡地,一座矗立在圓形臺階之上的八角亭被落日余暉涂滿耀眼的金光,亭內的大石碑上,密密麻麻刻滿了漢字,那是魚關當年拆房離家全體村民的名字,上自九旬老人,下至剛剛出生的娃娃,一人不少。稍遠,是一整片石墻的列陣,56面長方形墻壁上,鐫刻著淅川全縣移民村莊和移民的名字,不遠處,是他們的“家”,“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館”里,存放著“碑上家庭”祖輩使用過的農具、桌椅板凳、鍋碗瓢勺,甚至他們世代居住的院落草房,也完整陳列在博物館內……近期落成的“星火燎原”中共淅川第一支部紀念館,為這片土地呈現的精神,找到了最初的源頭……
還是淅川先民的習慣,所有建筑臨水坐落,建筑群的前方,是一座醒目的巨大石碑,“移民豐碑”四個大字臨江而立,眺望浪濤東去,是送別,更是召喚。
清晨,我們住宿的“中國報告文學作家創作基地”樓內的靜謐,被不同鳥兒的鳴叫打破,大家在江邊相遇,結伴走上山坡。為了保持水質,這里早已不種莊稼,一片片香樟、廣玉蘭,用根系托住滿坡黃土,各種灌木雜樹也在夏天的陽光里爭相占領每一寸空間,一眼望去,隨山巒起伏的濃綠,也加入了奔騰的一江碧水。
工作人員吳浩雨看見大家興致勃勃,告訴我們附近有天然恐龍蛋化石洞穴,隨即帶路前往。在一處亂石密布的坡地上,他卻分辨不出洞口隱藏的地方,“別著急,博物館負責人肯定就在附近!”果然,手機打過,博物館負責人即刻到來:“這兒有幾個鳥窩我都知道,別說龍洞了!”果然,幾人隨他走向一道溝梁,撥開荒草,石頭形成的洞穴內,幾個碩大的黃色橢圓體連在一起,清晰可見,“這里還有!”大家一一探望,感慨萬年、千年、百年歷史為什么都在魚關這個地方呈現。原路折回時,我才注意到他手上拿著一把結實的剪枝鉗。
“習慣了,出來總要帶上,山上啥都長得快,不留神,樹苗不是自己長歪就是被擠歪,順手就修剪了?!闭f話間,他把纏住樟樹的一處藤蔓連根剪下。
這片留住記憶的建筑,我們都知道是博物館負責人極力建議,策劃促成的。十幾年過程中,他還錄下來長達幾百小時的音像資料,搜集移民散落的物品,從修建民俗館到建成作家樓,從魚關紀念亭到全縣移民碑林,傾注了他工作之余的所有時間和精力,動員親朋好友一起參與,為了看管那些來之不易的移民老物件,有年冬天,他的三嫂受寒得急病在山上去世。這片土地上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的牽掛,這個早上、這個時刻,就凝固在這把剪枝鉗上。
剛回到省城,浩雨就從微信發來《厚重魚關》的書稿,約我作序。手機屏幕一頁頁刷過,都是家鄉和到過我家鄉文友們的作品,他們是這方土地的守望者,感情才情豈能用字詞點評,然而,“魚關”兩字讓我想起那把剪枝鉗,我答應了浩雨,我應該記下這份“習慣”里的深愛。
不是嗎,華歌用她的“習慣”,不僅在《故土情》里寫下“相較于文字,實物更具有力量”“我和他們,和這兒的記憶,互為親人……”這樣的表達,還以她人大代表的身份,一次次為“魚關”建言獻策,向有關部門呼吁;時任河南省文學院院長的何弘,在《移民緣》里這樣為移民畫像“他的姑父和姑姑正在房坡上揭瓦,滿臉滿身灰土,他們在拆除自己的家園,要移民去往湖北”;魯迅文學獎得主周同賓在《天籟》里,描述對移民村的感覺:“像一個細眼兒的篩子,篩掉了塵囂嘈雜,剩下的只有幽靜。我自己似乎一下子脫卻塵緣,倏忽被凈化了,竟忘掉了人世的紛爭,個人的煩惱,似乎也忘掉了自己的存在,忘掉了時間和空間,好像我自己物化為一棵樹,一塊石,和這山林成了一體……”
作為下派干部,牛宇閎記下了《移民的鄉愁》,“回望這片土地的鄉愁,就像冰心的鄉愁,我們在海舟上相遇的小孩子的鄉愁,為著故鄉,我們原只是小孩子!不能作壯語,不忍作壯語,也不肯作壯語了!”
南陽文學院水兵直接寫下這樣的標題——《魚關在高處》,是的,他站在碧波萬頃的大江之上,“我想寫下一首詩,寫下這滋潤、驚奇、輝煌,寫下干渴的北方如何夢想成真,在南方碧水的恩澤里受洗,寫下億萬雙水一樣的眼睛,用繁星般的注目禮,感恩那些為此把家和祖根拋卻而移向遠方的人們”。
……
閱讀這些文字,你會隨著作者來到一個叫淅川、叫魚關的地方,你會看到他們手中都有一把屬于自己的剪枝鉗,這片地方的每一寸土壤上,都留下過他們深情的目光,那一渠碧水的每一朵浪花,都隨著他們的心潮激蕩……
作者簡介
劉先琴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作家協會第五屆,第六屆副主席,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五一巾幗標兵”,高級記者,二級教授,歷任《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河南記者站長。
本版圖片均為魚關供圖
(劉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