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 id="1xlbp"><thead id="1xlbp"></thead></sub>

        <sub id="1xlbp"><font id="1xlbp"><b id="1xlbp"></b></font></sub>

          <progress id="1xlbp"></progress>
          <big id="1xlbp"><sub id="1xlbp"><font id="1xlbp"></font></sub></big>

          <address id="1xlbp"><sub id="1xlbp"><font id="1xlbp"></font></sub></address>

              人生如畫也如書——解讀張海書法藝術的六個維度

              人生如畫也如書——解讀張海書法藝術的六個維度

              來源: 正觀新聞
              2023-10-03 13:4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張海八十歲后,在一次答記者問“如何自我定位”時,曾這樣回答:“年輕的高等書法教育者、資深的書法組織工作者、如影隨形的書法踐行者”

              筆墨守護傳承,文化融通古今。

              9月26日,“傳承與發展——首屆國際書法嘉年華”活動周暨張海書法藝術館新館落成儀式在洛陽偃師張海書法藝術館舉行。本次活動由河南省委宣傳部指導,河南省文聯、省委外辦、省教育廳、省文旅廳、洛陽市人民政府、鄭州大學聯合主辦,旨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擦亮“行走河南 讀懂中國”品牌,讓書法藝術煥發時代光彩。

              活動周將持續到10月5日,13場中外著名書法家參與、涵蓋古今書法文化、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展覽同步舉行,其中沈鵬、張海、蘇士澍、孫曉云4任中國書協主席的個展,最為引人矚目。

              張?,F任中國書協名譽主席、鄭州大學書法學院院長,其“退而不休”,以耄耋之軀一直在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揚與光大奔走呼告,也一直在為中國書法的傳承與發展持恒篤行。

              楔子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一》有云:“僧玄奘,姓陳氏,洛州偃師人。大業末出家,博涉經綸。嘗謂翻譯者多有訛謬,故就西域廣求異本以參驗之?!?/p>

              張海曾介紹自己是“唐僧的老鄉”。

              這介紹一半是打趣,一半則是苦行跋涉后的頓悟:藝術之旅不就是一場“九九八十一難”的修行?在這場修行中,張?!澳nI潮”,有自己“創造力的實現”;在“歲月如歌”的高亢快進中,也唱出了自己的“好聲音”;張海并不滿足于此,從心之年又發出“古稀新聲”;接力交棒,“榮譽”歸來,張海又開始了新的“追夢之旅”。

              八十初度,歲秩耄耋。本來可以安度晚年、盡享天倫,張海卻華彩轉身,一體多面,完成了新的“角色扮演”:“年輕的高等書法教育者、資深的書法組織工作者、如影隨形的書法踐行者”。身份雖然來回切換,但藝心如磐,力耕不欺,在“人生如畫也如書”的歲月長河中泛舟、舍筏,揚帆、領航……

              “傳承與發展——首屆國際書法嘉年華”活動周暨張海書法藝術館新館落成儀式現場

              書法踐行者:道技相融攀高峰

              “首屆國際書法嘉年華”的LOGO是甲骨文“夏”的變體,張海就出生于夏都二里頭所在地偃師。

              “十三朝古都”洛陽,近一半古都在偃師。雖然祖輩世代為農,但張海身上多少也有一方水土積淀滋養的文化因子。能有今天的成就,如果非要追根溯源的話,他覺得原因有三:一是做好當下,二是順其自然,三是時代使然。

              張海的書法啟蒙老師是讀小學四年級時的班主任郭樹泰老師,“無色而有圖畫之燦爛,無聲而有音樂之和諧”,張海首次體會到了寫字竟有這么大的魅力!“凝思暗想覺依稀,奮筆直書神且奇?!?/p>

              沒想到,這魅力讓他持續著迷至今。

              老師在黑板上寫板書,他就在下邊用筆跟著比劃。沒有練字的紙張,他就用學過的課本練;舊課本涂滿了,就又在新課本上練。練著練著,就成了學校里的“書法之星”了。

              上世紀50年代,為響應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號召,有一位名叫劉秋鳳的先進代表就到了張海就讀的偃師香峪小學做報告。因為會場需要貼一些歡迎標語,這個“光榮的任務”就落到了張海肩上。

              當村民得知這些標語竟然出自一個小學生之手時,都頗為驚詫。知道張海書法根柢的人曾給他開玩笑說,那應是他的第一次“書法個展”,從此便開始了近70年的“書法”實踐。

              時代波詭云譎,實踐從未間斷。

              《奇書舊友》聯  365cm×71cm×2  2022年

              閱歷豐贍,歲月鑄金。張海在自述學書經歷時,曾歸納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偶然機緣,專業創作。張海新鄉師專畢業后,先到了安陽市從事教育工作,之后因在《工人日報》上發表了一篇《要敢于逾越雷池》的短篇雜文,被安陽市委宣傳部有關領導關注到,不久就把他借調至宣傳部。因為有文章和書法兩種“秘密武器”傍身,沒多久就又被調到安陽市群眾藝術館從事宣傳工作。這一時期因工作所需,經常要寫各種標語、辦各種展覽,促使他必須全面提高書法水平,全面掌握各種書體創作——“都要拿得出手”。

              第二階段:學以致用,教學相長。十年動亂時期,除去做好本職工作以外,張海還開辦了多期中小學書法美術學習班。驀然回首之間,“書法教育”的種子從那時就埋下了。他這樣做:一是讓熱愛書畫的中小學生免得步其求學無門的后塵;二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避免中小學生迷失自我,虛度光陰。當時學習班的老師都是東拉西湊,有時“斷檔少炊”他也會被迫下場頂上,此也倒逼其提高書藝,諸體皆能。

              第三階段:開闊眼界,增長見識。他曾到北京榮寶齋學習過半年書畫裝裱,師傅不僅手把手教他裝裱,還讓他把裝裱剩下的邊角碎料宣紙拿回去練字。于是,他白天學習裝裱,晚上回去臨池,“全天候”與書畫藝術朝夕晤對。1980年,他參加了河南省書法展,創作的小字隸書《柳宗元〈封建論〉》和行草書同時入選。1980年一幅隸書榮獲了一等獎;1985年,“墨海弄潮”展中他參展的隸書六尺五條屏,從書寫到形制,都令業界和觀眾耳目一新,剛健中含婀娜,沉靜中寓飛動,那是其“草隸”之濫觴——“形質纖秾自可憑,神游八極信難征。胸中丘壑筆端字,三十三天第幾層”。能這么快在書壇之上氣象崢嶸,應與這一時期“未應閑此手,磨墨墨磨渠”息息相關。

              蘇東坡曾云:“書法備于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不能莊語而輒放言,無足取也?!币晃活I導人在某個場合曾直言警示:楷書還沒寫好,就開始寫行草,還裱了送人,不知道寒磣!

              這也正是當下書壇亂象之一瞥。

              近代書法史杰出的帖學大家白蕉講授書法時也提到:“我們學書,需要打根底、下苦功、用長力。譬如造高房子先要打地基,房子越高,地基越要深厚。所以先學楷正,正是‘先學走,慢學跑’的一個當然道理,亦是一個普及的辦法。前人用兵有‘穩扎穩打’的一句話,寫字也應如此,才不致失敗?!?/p>

              張海的書法有深厚的楷書功底。他的出身地堪稱魏碑圣地,家中雜物臺子皆由墓志殘石壘成,書法藝術可謂耳濡目染。他學習過歐體,卻是從“龍門造像”打開楷書門徑;之后獨取《張猛龍碑》一路之輕靈峭拔、方圓并用,并參以唐楷,于是“字”成一面。評論家蘭干武曾說張?!爸Y體者”——一語中的:他的行、草、篆、隸,在結體上多得益于楷書功底。

              盧綸《春日題杜叟山下別業》  245cm×120cm  2022年

              張海早年著力最多的還是隸書。他初學隸書沒人指導,因見到一本《漢碑范》,覺得那上面的字很美,就沒晝沒夜地臨寫起來。也不知道臨過多少遍,也記不起來臨了多長時間,反正在大學期間,業余時間除了打球就是臨池,“含毫至腐困迷津,問道參詳讀古人。每嘆覺斯良有以,一番臨帖一翻新”?!兑溢饭侨鈩蜻m,情文流暢,筆法嚴謹,肅穆雋麗;《史晨碑》點劃精到,結字雍容,不枝不蔓,法度森然;《曹全碑》豐腴秀潤,內含筋骨,結構因字而宜,大小一任自然;《禮器碑》瘦勁如鐵,變化如龍,一字一捺,不可端倪;《孔廟碑》方整秀潤,縱逸飛動,神趣高妙,姿態橫溢;《張遷碑》雄厚樸茂,拙中寓巧,用筆方中寓圓,線條波磔含蓄;《衡方碑》古健豐腴,沉郁遒古,用筆霸而不肆,結字寬綽大氣;《鮮于璜碑》儀態端莊,筆勢凝重,時出新趣,別有意境……

              “我深為漢碑的魅力所吸引,廣泛的臨寫使我領略到了漢碑的風范,對其規矩也能得之于心?!睆埡7蜃幼缘?。

              首屆國際書法嘉年華活動周現場

              書法探索者:硯冰半世板凳冷

              1995年,張海的作品集《張海書法》面世,沈鵬先生作序《創造力的實現》,贊張海隸書“用筆如屈鐵如游絲,布局成行不成列,蕭散又嚴謹,空靈又凝重,讓你分辨不出筆畫的來由?!睂ζ湫胁輹膊涣甙劊骸疤热粲^者不限于‘先聲奪人’的定見,他那近二三年來的若干行草書新作水平實際上超出了早些年的隸書,在早先隸書達到的基礎上登上了新的高度”。

              1992年全國第五屆書法篆刻展,張海即以一幅內容為《愛國詩九首》的小字行草書高票榮獲“全國獎”,而令業界刮目。事實上,他在小字行草書上已用心、用功、用情、用力十多年矣,只不過很少示人。

              《禮器碑》題識  33cm×39cm  2023年

              小字行草書是張海的晨起日課,經年持而不輟。這次“首屆國際書法嘉年華”活動中“四任中國書協主席展”上,他展出的多幅小字行草書都是80歲前后所作。環視當今國內書界同儕,能精于此藝并樂于此道者,實在鳳毛麟角也。

              張海在行草書“創造力的實現”上遠非止于此。2004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張海書法展》中,其八尺四條屏《蘇轍·黃州快哉亭記》破鋒行草書風格作品首次亮相,技驚四座,這也是他多年探索實踐新得;2005年,他出版的《張海行草書佳作解析:蘇轍·黃州快哉亭記》,十位當代評論家予以褒揚,之后陳洪武評論說:“可以與鄭板橋的‘六分半書’、金農的‘漆書’等有著同等的藝術價值?!?020年,江蘇衛視名牌欄目《最強大腦》以“行云流水”為題目,選擇張海破鋒行草書作為挑戰對象,其破鋒行草書以筆墨形象的多樣性、趣味性、生動性及唯一性,盡顯了書法藝術筆法、墨法的奇妙韻致。

              創新、創造是社會發展前進的動力,是藝術發展的永恒規律;我們崇尚學習經典,最終是為了創造新的經典。當然,任何新生事物都要經歷多次“試錯”才能臻于至善。就像農學專家培育新品種,在大面積種植的前提下,發現里面幾株優良變異,然后把這幾株拿出來再培育、再種植,最后培育成一個新品種。張海的“破鋒行草書”,“亦復如是”。

              《草木春山》聯  180cm×45cm×2  2020年

              深耕細作,力行不怠,就會逐漸形成獨特面目、個性語言。張海曾說,每個書家都應該有自己的書法符號,他希望百年之后,小字行草書和破鋒行草書能成為他的“個性符號”。

              黃賓虹說過:“師今人者,食葉之時代;師古人者,化蛹之時代;師造化者,由三眠三起成蛾飛去之時代也。當其志道之先,朝斯夕斯,終日伏案,不遑少息,藏焉修焉,優焉游焉,以至于成功,其與圣賢仙佛無異?!睆埡U劶白约旱臅▽嵺`之路,說關鍵性的藝術啟示不是來自神靈暗示,也不是來自名家宿儒點撥,而是來自他習慣于對生活細節的觀察以及道法自然的感性覺悟。

              某個夏日,張海與朋友泛舟河南信陽南灣水庫,忽遇狂風大雨。諸君急著就近靠岸時刻,朦朧中發現避風小灣,便催促船工掉頭直達安全地帶。船工借故萬籟作響不聞所云,繞了一個大彎才到達避風處。眾問其故,船工說風大浪高之時,小舟切切不可急轉,自然轉彎才是正路。諸君驚駭稍定,張海卻有意外收獲:若直接由行草書過渡到隸書,就如同小舟在風浪中九十度轉彎,很可能遭致失??;書體之間融會貫通需要迂回,漢簡入手有可能革新隸書。

              之后,張海經過無數次的感悟、覺悟、領悟、頓悟,“或褒或貶評新異,一夕喧傳草隸名”。

              《書譜》把王羲之和鍾繇、張芝做了一番比較之后,說他“雖專工小劣,而博涉多優”。沈尹默在《學書有法》一書中也講到:“講到書家,那就得精通八法,無論是端楷,或者是行草,它的點劃使轉,處處皆須合法,不能絲毫茍且從事,你只要看一看二王、歐、虞、褚、顏諸家遺留下來的成績,就可以明白,如果拿書和畫相比著看,書家的書好比精通六法的畫師的畫?!?/p>

              張海從學書之始便諸體兼習,八法皆備,其隸書分白賦黑,棋布星列,“三代鼎彝秦漢簡,鈞爐陶冶出新奇”,端莊而富勃勃生氣;其草書觀其法相,俯仰有儀,“數點勾連化春雨,草書一筆擬蕭曹”,沉著而又空靈活脫;其草隸酣暢潑辣,樸茂渾茫,“久事漢碑融漢簡,雜糅行草剪裁成”,痛快而清麗典雅;其楷篆亦是天垂其象,地耀其文,“和合因緣成法相,環肥燕瘦敢云多”,穩健而清逸有度。他曾自作小詩二首云:“精工諸體十分全,未見人生誰有緣。篆隸風神行草趣,廣搜冥討得真詮”;“簡書波磔隸書神,行草蒼茫集一身。亦步亦趨私淑者,當年曾有得名人”。

              書法的傳承與創新是一對辯證的統一:沒有傳承,就沒有生存的土壤;而沒有創新,就會失去發展的動力。至于具體路徑,技可模仿,道需漸悟。

              張海是這么想的,更是這么做的。從早年大膽創新的草隸,到今天竭力表現筆墨情趣的草篆,從早年兼容碑帖自出機杼的小字行草書,到今天遺貌取神極富審美的破鋒行草書,從融匯魏唐的碑體楷書到幾近墨戲的“一筆草”,從把思考落實進實踐的《歲月如歌》到書道甘之若飴的《古稀新聲》,再到對書藝理解廣度與深度并峙的《追夢之旅》,無不體現了清代包世臣所言的“博洽精審”。

              一個藝術家,一旦藝術探索的步伐停止了,創作的熱情消弭了,那么他的藝術生命也就枯竭了。多年來,無論外界條件怎么變化,張海始終把藝術上的探索放在第一位,他常言:“書家是要靠作品說話的”。

              林逋《山園小梅》  245cm×120cm  2021年

              張海每次展覽都朝野轟動,這不全賴于張海德藝雙馨、“朋友圈”大,更賴于每一個觀者都能從展覽中看到一個書法探索者的全情投入和一個藝術苦行僧的跋涉突破。

              2012年,張海書法藝術館擴建竣工時,一位書友以一幅嵌名聯志賀:“張揚萬法匯千年藝術,海納百川成一代書家”。當是對書法探索者張海的精準寫照。

              書法思考者:以石為友驅毫鋒

              2006年,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了《張海書法作品選(2004-2005)》,張海寫下長篇自序《學書三問》:一問你自己是否耐得住寂寞?二問你自己是否有很強的精品意識?三問你自己是否超越了自我?他捫心自問,三省吾身,刀劈斧斫,字句鏗鏘,擲地有金石之音,誦讀有鐘鼓之韻。

              拋出了“三問”之后,張海給自己立下一個信條:盡量少留遺憾;他還訂下計劃:每過幾年就出一本作品集,用這種倒逼的方式督促自己不敢懈怠。至今各類書法集已出版三十余種,在“漫長的季節”里留下“豐碩的收獲”。

              “藝癡者,技必良?!睆埡R渤3ψ约焊邩藴?、嚴要求,不斷審視自己的作品是否“多的是汗水,少的是心血”?是否隨波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是否能“平心靜氣,事我所事;耕耘馳騁,無問寒暑”?

              為了一件作品,張海常常茶不思進,夜不能寐,有時甚至關掉手機,斗室自囚,真似唐代大詩人賈島所言:“兩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

              厚積才能薄發,轉識方可成智。在創作過程中,張海有時也會書興遽發,靈感倏來,心手雙暢,筆歌墨舞,無意乃佳,不可復得。

              張海是極具創造精神的書法家,他對古老書法藝術在當代的發展具有獨到的見解。他堅持認為,當代書家的藝術實踐,不應該是對古人的簡單重復和模仿照搬,而應體現當今的時代特色,并扎根傳統,大膽實踐,積極探索,力求突破。

              王安石《讀史》句  69cm×104cm  2020年

              甲午《古稀新聲》大展之后,不到兩年時間,張海又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追夢之旅》大展,展出的80多幅作品均為新作,當時他剛剛卸任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交接工作冗務纏身,事情紛繁,竟還能擠出時間潛心創作出這么多的精品力作,令人欽羨。在展覽一進門處,掛著此次大展的“點題之作”——《追夢》,他作款識云:“人人都有夢,夢境各不同,好夢常常有,圓夢非日功。如欲夢想成真,必須生命不息,追夢不止,在拼搏攀登中付出汗水、心血乃至生命,絕不能有絲毫自滿,絲毫懈怠。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是亙古不變的真理?!边@也正是他敢于否定自己,勤勉善悟、度則舍筏、知行合一、衰年變法的具體踐履,長達四十五天的展期,創下了多個“第一”。

              《借古開今》  245cm×60cm  2023年

              《論語·述而》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表椖隆稌ㄑ叛浴吩疲骸胺蛉遂`于萬物,心生于百骸。故心之所發,蘊之為道德,顯之為經綸,樹之為勛猷,立之為節操,宣之為文章,運之為字跡?!?/p>

              張海別有一顆文心,冗務拔身之余,筆走龍蛇之隙,亦能詩意棲居、信手成春。他常出發人深思語、常作入木三分文——在《一字篇》中,他就寫到:“一個夢想,一種興趣,一個目標,一生付出,最終可能有幾種不同結果,但即便是最壞的那一種,也無怨無悔。當年移居日本的一代棋圣吳清源嘗云:‘博二兔,不得一兔?!@既是吳之成功秘訣,也是對奮斗人生的警示。我這五十年,就做了一件事:以書法為生,視書法為生命,至于得兔否,我都無怨亦無悔?!?/p>

              青燈黃紙,博覽群籍,晤對群賢,俯仰古今。腹有詩書氣自華,腹笥廣湛筆有神,張海詩作在小范圍的圈層中亦有口皆碑,他若發至“朋友圈”,定能集贊無數。

              《知人應物》聯  245cm×48cm×2  2022年

              孫過庭《書譜》云:通會之際,人書俱老。張海與書法打了一輩子交道,當然常有“通會之際”。其八尺橫幅篆書“人淡如菊”,張海即作注云:“余早年于隸書用功最多,俟有小成,則轉攻行草,欲使之比肩或超越隸書而后快。于今觀余之四體,以篆書用功最少,故近年也于篆書用些力。此次展覽八尺橫?!说缇铡?,如此巨篆,自信鮮有。斗筆濡墨,幾類堊帚成字,然揮運之間,攢捉收放,含弘吐納,自能以中鋒主宰。書畢視之,雖少金石之味,亦有筆墨情趣在焉?!?/p>

              張海不僅詩書俱佳,更是題跋的個中高手,只不過“秘技不示,鮮有人見”。河南美術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張海書法作品集(2004-2005)》中就有一則《題張旭書唐嚴仁墓志》:“世人皆知張旭為草圣,知其楷書者鮮。蓋張旭傳世之楷書僅《郎官石柱銘》為其孤證。上世紀九十年代,偃師出土《唐嚴仁墓志》,于書學史之價值不可謂不鉅。其書點畫豐腴且體態偉岸,別具氣象。徐誥之踵事增華,顏魯公之開拓百代,有由然矣?!稌ㄕ齻鳌份d《古今傳授筆法》云:歐陽詢傳張旭,旭傳李陽冰,陽冰傳徐誥,誥傳顏真卿,按諸楷書之變,或屬不誣。余摩挲此拓,有會心焉。首陽山人張海?!?/p>

              縱橫開闔,句句點題,字字珠璣,非熟讀書史書論不可得也。

              2014年的一天,“是日云凈天明,家人皆外出,余務閑神清,乃揮毫作書數行”,張海寫陶淵明的《歸田園居·其一》,不幸將原詩張冠李戴,在作品注釋中詳述事情原委:“忽有急促叩門者,聲響使人心驚肉跳,欲繼續,不能。原來一后生詢問鄰居之行蹤?!彼鞂㈠e誤經歷及私人感悟寫下,變成一幅別有情趣的書作?!肮湃嗽疲盒牟豢啥?,文思中斷常不能繼,而書作亦然。若說古人幽居獨處,摒除紛擾是一種常態,而今則為奢侈品了,奈何!”

              張海與沈鵬先生(右)

              張海還是一個有獨特創作思想的書法家,于創作中辯證思維、理性思考。沈鵬在《創造力的實現》一文中就寫到:“聰慧的張海懂得思維定式具有積極與消極的兩重性,懂得穩定性與尋找新鮮感的一致性,懂得從大處博觀與從小處求精的辯證關系,他善于通過廣泛學習總結經驗,再返回到實踐中鍛煉出實際提高書法水平的能力?!彼谝环袝贩健讹稻洹纷越狻皶ㄉc熟”的辯證統一:“夫有生而熟,乃學書不易之規。然熟能生巧,熟亦能生俗,避其熟而后生,始得升華焉。凡不熟而求生者,必至半生不熟,欲熟不易,欲生不能,灰心喪氣,中途而廢?!?/p>

              “理論和創作是鳥之雙翼、車之兩輪,相輔相成才能行穩致遠?!睆埡3嗽跁嚿献巫纬L矻、砥礪前行,他始終不忘理論的豐贍與學養的修煉。除了一些零散的片櫡只字,張海也會把一個時期的書法思考淬煉成重頭文章,書論《關于代表作的思考》《時代呼喚中國書法經典大家》《書法經典大家怎么出》《堅持健康的書法批評,為繁榮書法藝術鼓與呼》《書法的時代風格》《弘揚優秀傳統,勇攀藝術高峰》《當代書法“尚技”芻議》等,每一篇文章都洋洋數千言,有的發表于書法專業類雜志,有的則見諸于《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國字號”黨報,每一篇文章發表之后都像投下一枚“重磅炸彈”,不僅在書法界振聾發聵,而且在學術界擲地有聲。

              “曾經萬事總云煙,唯有真情共逝川。話多話少情不異,鍵盤勤打寫心弦”。日積月累,筆耕不輟,張海乙未年結集《四體書創作自述》一書,而后又相繼出版了書論專著《百種經典碑帖題識》《四體書歌》等數種,有的還被譯成日文和韓文進行國際化傳播。

              三國時期魏國文學家阮籍曾創作一篇《首陽山賦》,乃作者吊古感懷之作,以彰顯“清虛以守神”的處世思想。全賦格調清逸,哀婉動人。

              張海從小就生活在首陽山下,對這里的一草一木都懷有深摯情愫,他曾所作《首陽山記》以抒胸臆。

              《首陽山記》  33cm×57cm  2023年

              2016年,中國國家博物館“追夢之旅”大展前,張海意猶未盡,又作《首陽山賦》暗奏心曲,并書以隸書六尺九屏,蔚為大觀,并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印行了單行本。其賦曰:

              日出東海,灼灼其華,銀浦流云,似舞輕紗。首陽山巔,高岑染霞。得朗照乎一縷,播清光于萬家,雖混跡于草野,比岱宗而競夸。山勢隨處崢嶸,重巖疊巘清嘉。四季常青,唯松柏竹樹;三春爭艷,看桃李杏花。東毗嵩岳,峻嶺深藏虎豹;北枕洛,大澤競起龍蛇。

              昔賢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縱然出身豪門,生性不羨青紫。糞土千乘萬戶,澄心靜如止水。為逃國君禪位,雙雙匿跡于此。夜伴星廛而臥,朝聞雞鳴而起。山上豆黍偕種,田間荒穢自理。聞道武王伐紂,馬前叩諫不止。呼喚神農虞夏,何懼千夫所指。宏謀不為世用,拒食周粟而死,是以太公孔子咸稱義士,首陽夷齊名垂青史矣!

              或曰武王伐紂,順天道而得民心,夷齊苦諫,無乃是非莫辨,善惡不分者耶?曰夷齊之所欽者,神農虞夏之世,和衷共濟之忱;和諧萬邦之志,大同天下之心;修德以固我社稷,不戰而屈人之軍。此震旦文明傳承之源,華夏民族立身之本也。況伯夷叔齊,心性高潔,立志堅貞,義無反顧,忠不愛身,寧為玉碎,不求瓦存,剛廉節義,百代同欽。是以首陽蕨薇,幸伴千秋之高士;河濱黃土,終瘞一代之仁人矣!

              今日首陽,山河重光,大地禾黍垂穎,群山嵯峨連岡,云霞散乎成綺,山川粲矣其章。時和政肅,國運隆昌;人民奮蹈,意氣昂揚。四裔無夷齊之慮,九州乃協和之邦。予生首陽山下,暾輝照我故鄉,佇立山巔遙望,噴薄日出東方!

              在“首陽山賦”后,張海跋云:“余素不善作賦,而家鄉父老雅命難違,且夫桑梓膏澤,惠我良多。海自幼生長于斯,故土情懷夢縈魂牽,遂勉力為之,賦成延請名家潤色斧刪。此次展出誠不知畫眉深淺,懇請桑梓父老及海內方家有以教我?!?/p>

              現在,張海的不少新作名章下都蓋有“首陽山人”隸書印章,此亦為鑒定張海書法作品真偽之一要也。

              《鮑照詩三首》  直徑30cm  2021年

              黃庭堅說:“學書需要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圣哲之學,書乃可貴。若其靈府無程,致使筆墨不減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p>

              書法家的創造是一種直接現實性的能力,按照黑格爾的說法“藝術家的想象力、幻想力和感覺力同實際完成作品的能力在真正的藝術家身上是完美的統一的”。張?!皠撛炝Φ膶崿F”排除了外來的干擾,擺脫了名利的羈絆,舍棄了所謂的效應,一切都是道法自然,循著規律汩汩流出,實現了“書法創造的高度、情感的濃度以及技巧的純度”和諧統一。

              《中國書法》2018年第1期刊發了張海對新時期“書法熱”的“冷思考”——《當代書法“尚技”芻議》一文,引起書界側目和熱議。這篇文章還獲得了第三屆“啄木鳥杯”中國文藝評論年度優秀作品獎,頒獎詞為:“該文對當代中國書法的審美傾向進行了歸納,在沿用古典評論模式的晉尚‘韻’、唐尚‘法’、元明尚‘態’之后,提取出一個尚‘技’對當代書法進行概括,分析到位,能發人之未發。且擺脫了一般優劣褒貶的舊套路,擁有一種對當代書法宏觀發展進行審勢、反思的力量?!?/p>

              他曾帶有幾分調侃地說:我獲得理論獎的次數比創作獎還多。

              首屆國際書法嘉年華活動周現場

              書法組織者:嘉惠藝林奠根基

              乘著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張海也被提拔為安陽市群眾藝術館副館長。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在專業上做一點事并不容易。那期間,張海編印了《書法作品》和《現代書法選》,并舉辦了跨省市書法聯展,邀請當代書法大家費新我先生到安陽講學并舉辦個展,在書法界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1980年,河南省第二次文代會在鄭州召開,張海作為安陽市代表,以書法家的身份出席了會議。會前,已屆八十高齡的著名書畫家謝瑞階先生呼吁成立河南省書法家協會,得到省委宣傳部主要領導的贊同和支持。會議期間,河南省書法家協會正式成立,選舉謝瑞階先生為主席,與會的陳天然、龐白虹、李悅民等12名書法界代表成為首屆理事會理事。張海也被借調到省書協工作,一年多后正式調入。

              1981年5月,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立,河南省書法家協會作為中國書協的團體會員更名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河南分會”,1989年又更回原名。

              河南省書協成立之初,只有張海一個人負責處理日常事務。從那時起,張海出色的組織能力和超強的協調能力就偶露端倪,并為文聯領導、書壇前輩和業界權威所稱道。他曾帶領河南省書協在全國創造了許多個“第一”,讓河南書法從一個不太高的起點上一路向上攀升;歷任中國書協主席中唯一一個從地方書協脫穎而出的他,也帶領中國書協實施了多項改革創新舉措:以書體設置專業委員會,實行評審工作組織和評審兩權分立,實施“三名工程”,申報理論課題,評選年度佳作,建立書法發展基金會,舉辦“關注西部”書法新秀高級研修班……

              據統計,河南是全國中書協會員最多的省份,也是中國書協理事最多的省份;河南還有諸多的“書法之鄉”、無數的“書法村”,有著廣泛群眾基礎的“書法”二字已經深深扎根于河南的村落阡陌、城市鄉鎮。

              啟功題詞

              公允地說,河南在全國能成為名副其實的書法大省、書法強省,這和張海也有著不可分割的直接關系。早在他擔任河南省文聯主席、書協主席和主持書協工作期間,先后組織了首屆中原書法大賽、國際書法展、“墨海弄潮”展、河南書法周北京展等;主編了《書論》《書法家》《書法博覽》等雜志,策劃組織了河南省多屆書學討論會、全國十年書法論辯會、全國隸書討論會暨作品展等,還編輯出版了“當代中州書壇學人”叢書、“墨海弄潮百人集”叢書等,這一切都為河南的書法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河南屹立于書法強省之林提供了豐沃的土壤。

              特別值得一提是,張海親力親為組織、策劃、籌備、運作、舉辦的首屆“中原書法大賽”,絕對是中國當代書法史上一場不可復制的經典之作:張海的賢師王學仲先生專門作《中原書法大賽記》述其盛況:“當此書道藝術蛟騰鳳起之時,河南省文化廳、河南省文聯、中國書法家協會河南分會,首創格局,裒然為全國先,于1984年2月16日,河南人民會堂舉行中原書法大賽,河南省黨、政、軍領導及各省知名書法家蒞會指導,參與賽事者從總角之兒童,至耄耋之老翁,咸欣欣然橐筆而集于一堂,用以檢閱全省翰墨之陣容,為精神文明之建設,實曠古未聞之盛舉者矣?!?/p>

              張海因其過人的智慧、人格的魅力、自身的感召,引得當年中國書壇“數風流人物”群賢畢至,咸聚中原。時任中國書協主席的舒同為大賽致詞:“開創中原書藝新局面”;啟功則詩贊曰:“千人大賽古無儔,逐鹿中原筆墨遒。萬木草堂詩句在,八方風雨會中州”。著名軍旅書法家李鐸獻詩:“山巒起伏分高下,筆筆縱橫逾頂巔。興會中原延青史,千峰競秀最空前”;張海恩師沙曼翁感嘆道:“書藝新局面,畢竟在中州”;“左書圣手”費新我與張海相交甚篤,更是有感而發:“陽光里,春滿地。千人集,萬卷神。筆如雨,墨成云。興書道,勵文明”。

              2021年9月,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了由殷全增博士整理的《新我師說》一書,收錄了費新我先生致張海書信近200通,旁證了一對忘年交的特殊師生情誼和珍貴書緣。15年間,兩人鴻雁傳書,無疑書壇心印傳燈;談藝論道,洵為當世程門立雪。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對此還進行了專題報道。

              張海與費老相識于1978年,費老之所以對張海那么認可,全賴于張海為人真摯,尊誠相待,做事周全:“這兩年請我講學的地方很多,但大多數最后未實現,之所以來安陽,原因很簡單,您寄來150元,不僅有我的路費,還考慮我年紀大了,讓我自己找一個年輕人照顧我。因此我覺得您真誠,做事可靠?!?/p>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爭艷春滿園。張海還善于提攜后進,獎掖新人。壬辰年,他個人出資數百萬元舉辦了“墨舞神州”電視書法大賽,特等獎獎勵一輛20多萬的轎車,比“中國書法蘭亭獎”獎勵還要豐厚,所以吸引了很多“國手”參賽;頒獎典禮更是隆重,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文聯主席孫家正百忙之中為兩名特等獎獲得者頒獎。閻維文、于魁智、李勝素、姜昆、沙寶亮等文藝界眾多大咖都來捧場,選手現場創作,評委現場打分,嘉賓現場頒獎,電視現場錄播,互動性、可視性極強,參與度、關注度極高,以一己之力對書法進行了推廣與無死角的普及。

              2015年年底,中國書協換屆,張海退至名譽主席。沒有了日常行政事務的羈絆,可以投入更多精力進行書法創作及書法普及與提高,張海坦言自己要當一名書法志愿者,成就于書法,反哺于書法。

              “首屆國際書法嘉年華”又一次在中外書壇引起強震?!睹佬g報》首席記者蔡樹農參加完活動后,即興賦詩一首:“甘霖有意歸張海,書嘯偃師八月潮。耄耋橫流欣白發,又將長策建勛勞?!?/p>

              其實,“國際書法嘉年華”40年前張海就曾“小試牛刀”。1985年,在他主持河南省書協工作期間,河南書協就舉辦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國際書法展,參加作者來自20個國家和地區,收到作品3萬件,入選1000多件,被稱為“國際書法界的一次奧林匹克盛會”。

              古今輝映,傳承發展;以書為媒,守正創新。

              首屆國際書法嘉年華活動周現場

              書法鋪路者:君子厚德信篤誠

              張?!昂谜f話”“說好話”“說話好”,眾人都知道。

              庚寅年冬,我為所在報館策劃年度藝術特刊《庚寅談藝錄》,通過朋友請到梁思成的弟子、著名考古學家羅哲文老先生題寫刊頭。第一次做這樣的特刊,我在藝術圈也是“舉目無親”,通過當時河南省人大書畫藝術研究院院長、鄉賢趙世信老師找到張海,敬祈他的支持。

              說實話,當時正值中國書協換屆,心里很是沒底兒。沒想到,張海一聽家鄉媒體,創意又很不錯,就答應了下來:“晚上八點你給我打電話吧!”晚上八點還沒到,他就打來電話,認真回答了筆者的提問。

              大纛一樹,立竿見影,隨后的工作就迎刃而解。也許是此事找到了信心,為之后的《八段錦》《嘉惠藝林》《藝苑菁英》等每年一期的年度藝術特刊得以成行,提供了無窮的動力和繼續的勇氣。

              甲午孟夏,張海于河南博物院舉辦《古稀新聲——張海書法展》,也算給家鄉人民做個“匯報演出”。張海雖然回家鄉的時間少了,但他的心一直在這片熱土,其鄉音不改,“河南”二字更是烙在臉上,印在心里。

              一般藝術家辦展,捐贈一幅作品合情合理,捐贈兩幅的藝術家就很大氣了。張海為了回報家鄉人民的深情厚誼,這次展覽一次性給河南博物院捐了8幅作品,且都是八尺整紙的巨幅精品,讓人無不點贊、頷首、豎大拇指!

              甲午歲末,我在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藝文集《風雅》(上下卷),此乃我數年文字跋涉之結晶,幾多汗水、幾多心血皆付于斯。為了能“拉拉大旗,做做虎皮”,就想借勢幾位先生之名往自己臉上貼金,準備聘任張海、馬國強、曹新林、趙世信諸先生“顧而問之”。心里惴惴地貿然給張海發了短信,說明來意,沒成想他隨即回復“可以”,并對我表示“隆重祝賀”!

              乙未孟春,全國兩會,我攜《風雅》托人轉贈先生,先生隨后又短信我:“書出得很好,很有特色,愿你取得更大成績!”總算沒有辱沒先生盛名。

              《與千留一》聯  365cm×70cm×2  2022年

              鄭州市作協老作家趙富海寫作《名人導讀鄭州》時曾采訪過張海,那時他已任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兩個都是和文字打交道的人,從心理上就格外親近。采訪完畢后,張海從抽屜里拿出一幅小行草作品送給趙老師留念。趙老師大喜過望,見人就眉飛色舞地顯擺,顯擺了一年多,在一次搬家后“人面不知何處去”。每每言及,趙老師就捶胸頓足,痛心疾首。

              有一年,《書法報》社承辦媒體展,有關負責人給張海打電話求援。張海問“怎么支持”。負責人說“寫張字吧”。張海說“給十萬元吧!”

              收了字還得繼續“求援”+“化緣”,不如直接給錢,一步到位。

              張??偸恰吧平馊艘狻?。

              張海也是懂得感恩之人,曾經幫扶過他的師友、同道他都銘記于心,對“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更是居身敬肅,他把“文為德表,敬乃身基”視作為人為藝的座右銘?!皬埡ㄋ囆g館”成立之初即專門開辟“三老廳”(費新我、王學仲、沙曼翁)長期陳列老師們的作品,供大家欣賞。

              張海與老師王學仲(右)在一起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張海自然也不能外,對此他總是“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他曾自作詩表明心跡:“曾喜褒揚厭貶聲,年來心氣轉和平。見仁見智尋常事,書史幾家無別評?”他始終把自己當作書法隊伍中的普通一員,和同道者保持著平等的對話關系,尊重批評家的“延伸閱讀”和“尖銳尖刻”。

              2020年,張?!鞍耸醵取?,其新作展“天道酬勤  力耕不欺”在河南省美術館隆重舉辦,展出八十余幅新作,涵蓋榜書、中堂、條屏、橫披、手卷、題跋等各種形制,書體更是豐富:楷、行、隸、篆、草隸、小行草、一筆草、破鋒草等滿目琳瑯,翰逸神飛。展覽同期還舉辦了“厘米大千:張海系列作品”研討會,陳振濂、李剛田、西中文、李一、孟會祥等藝術評論界的大咖們濟濟一堂,充分研討,交口贊譽。

              活動結束之后,張海在《中國書法》雜志發表了《歲月無私人有情——致諸位評論家》的文章,文中有一句“鼓勵之處用減法,批評之處用加法”,沈鵬看到后專門寫信給他,稱其“有情兼重理”,還特意說該句“誠肺腑之言也”。

              首屆國際書法嘉年華活動周現場

              書法教育者:喜看花圃碩果豐

              “為書法而生,為書法而命”。張海坦陳為高等書法教育戰線上的一名新兵,“崇尚學習先賢,深度讀書實踐。四季力耕不止,創造時代經典?!币源藶殂?,自勉勉人。

              在張海書法藝術館仰德館三樓《西部書界》展墻上,一張張集體合影格外引人注目。這是張海在中國書協任職和離職前后七年間,以中國書協的名義個人出資數百萬元,聘請名師為西部十一省區培養了千名書法作者。如今已有近70位進入所在省區書協主席團,有的還擔任了主席,此舉先后受到中國文聯趙實和李屹兩任黨組書記的書面表揚。

              “翰墨薪傳——全國中小學書法教師培訓”項目現在已經成為中國書協的一個閃光品牌,活動的啟動經費、理論課題申報費用等皆由張海個人出資,善舉至今為業內樂道。他在推進書法進課堂、編寫書法教材、書法教師培訓、書法學科建設等方面——“盡力到無能為力,奉獻到感動自己”。

              張海在創作中

              張海八十歲后,在一次答記者問“如何自我定位”時,曾這樣回答:“年輕的高等書法教育者、資深的書法組織工作者、如影隨形的書法踐行者?!?/p>

              在張海書法藝術館的“前言”部分,中英文簡介如下:他古稀之年受聘于鄭州大學,首任美術學院、書法學院院長,為推動學科建設不遺余力。他見證并參與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書法發展的全歷程,組織策劃一系列開創性的書法活動,以出色的工作能力,從基層走上中國書協領導崗位,連續兩屆任職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他五體皆工,以“草隸”名世,以“小字行草”獲獎,以“破鋒行草”標新。筆墨氣韻生動,點畫神采飛揚,剛健雅致,氣象堂皇。張海先生以“一厘米馬拉松”的堅韌,數十年筆耕不輟,永葆旺盛的藝術創造力,被授予蘭亭獎終身成就書法家,被贊為當代書壇新標桿。

              鄭州大學書法學院成為當時全國綜合類大學中唯一設立書法學院的高校,通過張海的積極協調和不懈努力,不僅創辦了全國公開發行的在書法界、學術界和高校界有著“三重影響力”的《大學書法》雜志,而且在書法上升為一級學科起到積極推動作用,被業內稱為“高等書法教育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

              “嘉惠藝林甘鋪路,蔥蓊成蔭待續賡”。張海所帶的幾位博士,已經走上社會從事與書法相關的行業;他預言:未來十年,高校書法學子也一定會成為書壇的中堅力量,尤其是受過通識教育,具有全面素養和精熟技法的學子。

              博士書屋

              為此,在張海書法藝術館新館不遠處,張海專門辟出一方天地,建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博士書屋”,匾額是他拿手的魏碑法書,并撰文作書《博士書屋記》以紀其來:

              洛陽古都,偃師舊邦,藝術館新館落成。園徑幽邃,林木蓊郁。中有博士書屋,乃本館所獨者也。

              博士云者,當今學子之魁元也。而博士之得,青燈黃卷,蝸廬寒窗,又何止十年而已。天下學子莫不跂而望之。蓋學有百門,博士殊科,近世復有藝術學博士,乃曠古未有者也。本館弘書法之藝,汲古開今,鉆堅仰高,有寄望于博士者,故有“博士書屋”之設也。

              博士之為學也,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博士之為藝也,察中外之沿革,得守變之機栝,故允執坫壇之衡軛。博士賁臨書屋,于書屋則燁然其壁,于博士則彰焉其實。昭前路而啟后學,寧不教莘莘學子心儀之哉!

              癸卯年秋友石齋主張海記并書。

              張海對書法教育的關切、對書法新人的培育、對后繼學人的期冀,于此找到注腳。不久的將來,他企盼更多的書法博士、美學博士、藝術史博士、考古學博士等都能來到這里,薪火相傳,以文化人。

              2018年4月18日,第六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在浙江紹興蘭亭書法博物館舉行頒獎典禮,張海與西泠印社名譽副社長、年屆97歲的高式熊先生同獲“終身成就獎”,“頒獎詞”總結和肯定了張海在書法方面作出的有益探索和杰出貢獻:

              張海,1941年生,河南偃師人?,F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文聯榮譽委員,鄭州大學書法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等職。張海的書法五體皆工,入古而不為古法所泥,錘煉出新。他的草隸、行草書,刪繁就簡,形簡意豐,風格爛漫,在當代書壇獨樹一幟。他的“時代呼喚中國書法經典大家”等理論建樹,在書壇引發廣泛討論和共鳴。作為書法組織者,他數十年如一日,著力推動書法藝術事業發展;從早年的墨海弄潮,到近年扶持“西部千人計劃”;從早年的書法培訓,到近年的“批評之愛”;捐資助學,扶困濟貧;獎掖后進,不遺余力。在當代書壇,以其德藝雙馨,率身垂范,為當代書壇豎起一個新標桿。

              早年,張海曾有一方閑印“沉默是金”,以此警告自己:只管低頭拉車,切莫左顧右盼;一技之成當盡畢生之力,須知身后那一串串深深淺淺的腳印,才是你最好的藝術宣言。

              這兩年,作品的引首章換成了“弘毅”:“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張海給參加“我的書法故事”演講比賽的小選手講自己書法的故事

              作為“傳承與發展——首屆國際書法嘉年華”系列活動之一,9月27日還舉辦了大中小學生“我的書法故事”演講比賽。大小選手通過一個個親身經歷的動人故事,講述了自己的翰墨因緣和對書法藝術的不懈追求,也體現出新一代青年學子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與擔當。

              杏壇葳蕤,后繼有人。有感于斯,活動結束后,張海親自擔綱“張海書法藝術館”的導覽員和講解員,并化身講師,以身為范,現身說法,傳道、授業、解惑、引領、導航。

              后記

              “山高八千八,絕頂幾人登;壘土一厘米,畢功成老翁?!?993年,張海在這首自勉詩中提出“一厘米理論”。多年來,他始終以書法創新“一厘米”為目標,以“創造力的實現”為動力,潛心探索創新。在隸書中融入漢簡筆意,形成“草隸”的個性風格;在行草書上,以《淡月疏星》集之一、二為代表的小字雜糅多家,穩步向前;以“一筆草”為契機,堅持不斷探索,最終形成“破鋒行草”個性語言。

              庚子恰逢張海八十初度,河南美術出版社推出12卷本煌煌巨著《厘米大千——張海系列叢書》,對張海的書法創作、書法理論、藝術評論進行了“全方位展示、階段性總結”。其亦作兩首絕句以抒懷:“八十春秋驚短促,弄潮墨海未曾疏。萬千紙盡詩一句,無悔高峰吾志初?!薄耙唤闀晔⑹?,良師益友共攜牽。一厘米處營新境,堅守多年尚技篇?!?/p>

              《八十抒懷》之一  245cm×85cm  2021年

              2021年元旦,張海曾寫過一副對聯:“老驥伏櫪千里志,短錐處囊半寸鋒”,應是對當下狀態的真實寫照與心象投射;在張海書法藝術館尚藝館大廳中掛著一幅“人生如畫也如書”,那正是對張海書法人生的高度概括與精準提煉。

              我依稀看到一個老人瘦削的背影:“無畏向前,斬浪迎風;從高原出發,向高峰攀登!”

              2023年9月26日-10月1日

              【責任編輯:楊曉恒】
              中國日報網版權說明: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日報網:XXX(署名)”,除與中國日報網簽署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使用,違者必究。如需使用,請與010-84883777聯系;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日報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
              版權保護:本網登載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多媒體資訊等)版權屬中國日報網(中報國際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獨家所有使用。 未經中國日報網事先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給中國日報網提意見:rx@chinadaily.com.cn
              国产精品三级综合,自拍日本亚洲少妇_ 国产三级精品久久,免费欧美少妇日本

              <sub id="1xlbp"><thead id="1xlbp"></thead></sub>

                    <sub id="1xlbp"><font id="1xlbp"><b id="1xlbp"></b></font></sub>

                      <progress id="1xlbp"></progress>
                      <big id="1xlbp"><sub id="1xlbp"><font id="1xlbp"></font></sub></big>

                      <address id="1xlbp"><sub id="1xlbp"><font id="1xlbp"></font></sub></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