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5日,由中國考古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河南省文物局、漯河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紀念賈湖遺址發掘40周年暨第二屆賈湖文化國際研討會在河南省漯河市成功舉行。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學部委員王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學部委員陳星燦、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Liu li(劉莉)、斯坦福大學博士賀婭輝等近100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應邀出席此次會議。
據悉,本次研討會以“探源賈湖文化 尋根中華文明”為主題,主要圍繞裴李崗時代文化綜合研究;賈湖先民生存環境、生業模式、技術工藝等相關專題研究;賈湖先民精神世界研究;賈湖文化來源與去向研究;賈湖文化與周圍同時期考古學文化關系研究;賈湖文化在中華禮樂文明進程中的地位和價值研究;賈湖遺址博物館與考古遺址公園發展戰略研究和賈湖遺址保護與旅游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等8個方面的內容展開討論。
此次會議,開幕式由漯河市委副書記、市長黃鈁主持,漯河市委書記秦保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先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副書記鄧建松教授、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陳發虎院士等在開幕式上致辭發言,河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王戰營宣布“紀念賈湖遺址發掘40周年暨第二屆賈湖文化國際研討會”正式開幕。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先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副書記鄧建松教授指出,賈湖遺址賈湖遺址及其遺物在我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中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尤其是這里出土的我國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骨笛和家養豬以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和原始文字資料之一,在我國乃至世界音樂史、農業和家畜起源、漢字起源研究中都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骨笛并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對中華文明探源具有重要意義。
據悉,賈湖遺址位于河南省舞陽縣北舞渡鎮西南1公里的賈湖村,核心保護區面積5.5萬平方米,是一處規模較大、保存完整、文化積淀極為豐厚的新石器時代前期聚落遺址,也是我國是目前發掘面積最大、出土文物最為豐富的裴李崗時期文化遺址,距今9000--7500年之間。遺址發現40年來,先后經歷了9次考古發掘,前8次發掘累計發掘面積3000平方米,發現房址、窖穴、陶窯、獸坑、墓葬、甕棺葬等重要遺跡數以千計,出土陶、石、骨等各種質料的文物6000余件,擁有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七聲音階管樂器、世界上最早的釀酒起源地之一、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起源地之一等十一項世界之最。
賈湖遺址的考古成果被鐫刻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青銅甬道顯要位置,被確認為“20世紀全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和“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之一”,2001年6月,國務院將其公布為第五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以來,賈湖遺址先后入選了《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國家文物局“十三五”大遺址名單和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據了解,經國家文物局批準,今年9月底,賈湖遺址第九次考古發掘正式啟動,目前,發掘工作正有序進行中。
會議期間,賈湖遺址的主要發掘者、主要研究者之一中國科技大學教授張居中在研討會上做專題研究報告,他強調,賈湖遺址在我國音樂起源、農業起源、家畜起源、漢字起源以及原始宗教等領域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這里出土的多音階骨笛、具有原始文字性質的符號、炭化稻米等,賈湖文化的創造者不僅是優秀的獵人、漁夫和工匠,還是優秀的音樂家,賈湖文化的發現,再現了淮河上游八、九千年前的輝煌。
11月4日,賈湖遺址博物館落成揭牌儀式暨“禮樂之源”基本陳列開幕式正式舉辦,河南省省文物局局長任偉、漯河市委書記秦保強共同為賈湖遺址博物館揭牌,賈湖遺址博物館正式開館。
據介紹,賈湖遺址博物館于今年5月18日建成試開館,整個博物館的建筑風格以賈湖先民生活場景為原型,通過聚落—聚群—聚合的概念,形象地表現了史前聚落遺址的形制特點。陳列展區采取“1+4”模式,精心設置“禮樂之源——賈湖文化主題陳列”和“賈湖探秘”等四個專題展,設有封閉式展區與開放式展區,以“靜態展覽+游戲互動”的模式,增強了觀眾體驗感,再現了9000年賈湖先民的文化世界。(中國日報河南記者站 史寶銀丨陳鳳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