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 id="1xlbp"><thead id="1xlbp"></thead></sub>

        <sub id="1xlbp"><font id="1xlbp"><b id="1xlbp"></b></font></sub>

          <progress id="1xlbp"></progress>
          <big id="1xlbp"><sub id="1xlbp"><font id="1xlbp"></font></sub></big>

          <address id="1xlbp"><sub id="1xlbp"><font id="1xlbp"></font></sub></address>

              紅途放歌——“重走毛主席視察河南之路”擷萃

              一路行來,拜訪紀念館紀念地,聆聽歷歷往事,抒發緬懷之情,放歌黃河兩岸,大家豪情滿懷,似乎又穿越到那難忘的崢嶸歲月,沐浴在播撒希望的紅火年代。

              紅途放歌——“重走毛主席視察河南之路”擷萃

              來源: 河南日報網
              2023-11-20 19:4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朱殿勇

                隆冬時節,麗日當空。11月17日至18日,“重走毛主席視察河南之路”調研采風團成員從鄭東新區最具現代感的中原福塔出發,用兩天時間,驅車上千公里,輾轉中原大地,瞻仰偉人風采,重溫紅色記憶,感悟初心使命。

                一路行來,拜訪紀念館紀念地,聆聽歷歷往事,抒發緬懷之情,放歌黃河兩岸,大家豪情滿懷,似乎又穿越到那難忘的崢嶸歲月,沐浴在播撒希望的紅火年代。

                “不要光照我,應該照這兒”

              1.jpg

                1958年8月7日7時30分左右,毛主席在襄城縣雙廟鄉(現潁陽鎮)郝莊村西一塊煙田旁,對身邊的河南省的領導說:“這里的煙田很好,就在這里看看吧!”

                跟隨采訪的河南日報記者宋海燕回憶,當毛主席煙田里出來的時候,露珠把他的衣服幾乎全部打濕了,他的兩只腳上也沾滿泥巴。宋海燕趕緊舉起照相機拍攝這感人的場面。就在這一剎那,毛主席指著身邊一片豐收在望的谷子對他說:“不要光照我,應該照這兒?!苯又?,毛主席健步走進齊胸深的谷地里。

                在襄城紀念館,講解員指著展覽墻上那張著名的照片,講起這段往事說,我們襄城縣人民世代都永遠懷念毛主席,也感謝河南日報宋老師拍下這張珍貴的照片,定格下毛主席的風采。

                這幅攝影作品刊發在1958年第9期《新聞戰線》的扉頁,被冠以“優秀的新聞攝影作品”。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錄制的專題電影《毛澤東主席在農村》也把這幅作品選作開篇鏡頭。

                大家深深地為河南日報這位老新聞工作者的敬業精神而感動,他是幸運的,也是光榮的。

                李八七的名字大有“深義”

                ,

                在襄城縣毛主席視察紀念館,當年與毛主席近距離接觸的李八七老人是紀念館的義務講解員。每當有重大接待任務時,他都會親自講述當年與毛主席近距離接觸的情形。

                那些塵封的往事一遍遍地從李八七老人記憶中復活、在聲情并茂地講解中升華。當年他才12歲,正在小張莊村里上小學。當主席在村里停留時候,正在這里開會的鄉、社干部和在田間勞動的社員群眾聽說毛主席來了,都欣喜若狂從四面八方涌來,不停歡呼:“毛主席好!毛主席好!”小張莊小學的師生得知毛主席來視察的消息,迅速用紅紙扎成大紅花,排著整齊的隊伍向主席獻花。作為獻花的學生之一的李深義手中還拿著一本初級小學算術課本。毛澤東從李深義手中接過書,翻了翻,親切囑咐:“要好好學習!”

                和主席接觸的這一幕,深深刻在了李深義的腦海里。為了永遠銘記1958年8月7日這一天,毛澤東視察后的一周,他的名字也由“李深義”改成了“李八七”。

                李八七身子還硬朗,昔日的學童成為白發老人,看著格外精神,他誓言,要把毛主席視察的故事宣講好,更要把偉人的精神發揚好。

                詩人幸會更無前

              3.jpg

                “大河千古水患多,治黃夙愿有幾何?偉人岸邊一筆就,億萬同心鎖洪魔?!?/p>

                調研采風團成員徐喜林今年70多歲,詩興大發,在晃動的汽車上用手機打造出一首首詩歌,記錄下自己參訪感受。這是他寫的其中一首:《毛主席到蘭考視察黃河大壩追念》。

                調研采風團先后參觀了長葛八七社區毛主席視察紀念館、襄城縣郝莊毛主席視察紀念館舊址、襄城縣縣城毛主席視察紀念館、蘭考東壩頭毛澤東視察黃河紀念地、開封柳園口黃河大堤毛主席視察紀念地、新鄉縣小冀鎮王屯村毛主席視察棉田紀念地、武陟縣人民勝利渠渠首毛主席視察紀念館、鄭州黃河文化公園小頂山毛主席視察黃河紀念地等共計八處館址,在毛主席雕像前肅立鞠躬。

                徐喜林和大家一起聽講解、看展示、悟精神,他坦言,深受感染、教育和啟發。他發揮喜歡吟詩作賦的專長,每到一處,認真聽、不停拍照,參觀行程中,文思泉涌,登上中巴車開始構思、撰寫,還沒等到下一個參觀點,他便在聯絡群中給大家分享了新鮮出爐的詩作,先后作詩詞19首,大家紛紛為他的快手高產而點贊,打趣說人家是“才華橫溢”,你老是“才華直冒”,猶如泉涌。

                “赤背勞作煙農,覲見領袖急匆。泥手握大手,頓見主席笑容?;?,互動,盡顯親民情濃?!保ㄈ鐗袅?毛主席與襄城縣煙農親切握手)

                “農業誰敢稱王國?襄城煙草故事多。睹物思人初心在,親民求真是先河?!保▍⒃L襄城毛主席視察紀念館雜詠)

                ……

                誠如徐喜林詩作《幸游毛主席視察河南舊地》對這次紅色之旅總結所言:“訪圣尋跡同出征,紅緣紅志老中青。青壯半百志如練,花甲古稀心若輕。文影詩書俱光彩,政商研媒各神通。眾志成城意何在?敬獻領袖毛澤東?!?/p>

                調研采風團成員事先準備,各顯其能,共襄此舉。書畫家揮毫潑墨創作書法、繪畫,企業家精心制作“豫繡”主席詩詞,收藏家獻出珍貴黨史資料,作家拿出紅色書籍等,贈予當地館所收藏,寄托對毛主席的懷念與敬仰,同時對當地大力傳承弘揚紅色文化所做出的貢獻給予鼓勵和支持。

                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今年是毛主席誕辰 130 周年 ,大家祈愿初心不改、紅途通衢、人民安康。

              (朱殿勇)

              【責任編輯:劉世東】
              中國日報網版權說明: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日報網:XXX(署名)”,除與中國日報網簽署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使用,違者必究。如需使用,請與010-84883777聯系;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日報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
              版權保護:本網登載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多媒體資訊等)版權屬中國日報網(中報國際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獨家所有使用。 未經中國日報網事先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給中國日報網提意見:rx@chinadaily.com.cn
              国产精品三级综合,自拍日本亚洲少妇_ 国产三级精品久久,免费欧美少妇日本

              <sub id="1xlbp"><thead id="1xlbp"></thead></sub>

                    <sub id="1xlbp"><font id="1xlbp"><b id="1xlbp"></b></font></sub>

                      <progress id="1xlbp"></progress>
                      <big id="1xlbp"><sub id="1xlbp"><font id="1xlbp"></font></sub></big>

                      <address id="1xlbp"><sub id="1xlbp"><font id="1xlbp"></font></sub></address>